南非首都
南非拥有三个首都: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议会所在地)为开普敦,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为布隆方丹。
扩展资料
南非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简称“南非”。地处南半球,有“彩虹之国”之美誉,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陆地面积为1219090平方公里,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陆地上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莱索托、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东面隔印度洋和澳大利亚相望,西面隔大西洋和巴西、阿根廷相望。
南非是非洲的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经济相比其他非洲国家相对稳定。南非财经、法律、通讯、能源、交通业较为发达,拥有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股票交易市场,黄金、钻石生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深井采矿等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南非已被确定为一个中等强国,并保持显著的地区影响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非共和国
约翰内斯堡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约翰内斯堡,是南非共和国豪登省省会,约翰内斯堡被称作“伊高比”,意思是“黄金”,著名的“黄金之城”,是南非共和国经济、文化、旅游中心,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它和豪登省的其他地区一起构成了南非经济活动的中心。
约翰内斯堡矿物丰富,金、铂、锑、金刚石、石棉的产量和铀、锰、铬、萤石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还有煤、铁、铜、铝、锌等。采矿业是国民收入的主要支柱。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制革、纺织、机械制造、冶金等,国航开通了到约翰内斯堡的直达航班(由国航开通的相关航线有:深圳宝安-约翰内斯堡)。
请问南非-约翰内斯堡简介
1886年,人们在约翰内斯堡(昵称约堡或Jozi)第一次挖到了金子,而现在这座南非最大的城市告别了种族隔离的阴影和旧日破败的城市面貌,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抛开罗斯班克(Rosebank)—繁荣的凯斯街艺术区(KeyesArtMile)就在那里—这种相对繁荣的地区不表,就连马伯昂(Maboneng)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也在改头换面,出现了不少新的酒吧、商店、咖啡馆和画廊。20世纪90年代,约翰内斯堡的贫民区还是臭名昭著、令人避之不及的地方,而现在那里也正在改变,努力让自己的形象对得起市中心的地段。
城市速览:尽管约堡在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情方面不及开普敦,但在活力方面却更胜一筹。这活力不只是它作为南非商业中心所具有的经济活力,更指全国乃至全世界为这里带来的文化活力。尽管这里没有海滩,也并非依山傍水之地,但在一幢幢写字楼和一座座立交桥中间,你能找到许多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和建筑遗产,都市周边的野生动物公园也足以弥补这里没有海滩的遗憾。
不容错过:约堡的文化场馆和餐厅是体验非洲风情的理想去处。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艺术博物馆(WitsArtMuseum,wits.ac.za)是这一地区复兴的象征。场馆位于学生密集的布拉姆弗泰恩(Braamfontein),建馆刚满五周年,藏品收集自非洲各地,可免费参观。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主街艺术区(ArtsonMain,artsonmain.info),这里本是马伯昂区的一个仓库,现在增添了不少创意工作室和众多有意思的去处,周日的集市尤其精彩。艺术区附近有一家酒店,名叫12DecadesArtHotel(657元起,12decadeshotel.co.za),房间从约堡的历史变迁中搜寻设计灵感,其中一间便是在向100多年前来到约堡的华人矿工致敬。约堡餐饮选择众多,能吃到当地的烧烤,也能吃到埃塞俄比亚风格的香辣炖菜,甚至还能品尝到非洲范儿的日本寿司。而约堡的市场更不容错过,特别是布拉姆弗泰恩区周六的社区市场。
抵达交通:北京直飞约翰内斯堡约需14个小时,票价6000元起,选择在香港、迪拜或新加坡等地中转会更便宜。
更多关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简介,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约翰内斯堡在哪个国家?
约翰内斯堡在南非共和国。
约翰内斯堡(英语:Johannesburg),是南非共和国豪登省省会,著名的“黄金之城”,是南非共和国经济、文化、旅游中心,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约翰内斯堡位于南非东北部瓦尔河上游高地上,海拔高度为1754米,在恩古尼语中,约翰内斯堡被称作“伊高比”,意思是“黄金”。它和豪登省(索托语中的“黄金之地”)的其他地区一起构成了南非经济活动的中心。
城市建设:
约翰内斯堡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公园和草地占城市面积1/10左右,市区由铁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重工业区;北为市中心区,分布有主要商业区、白人居住区和高等学校。
南非的首都是哪里?
南非有三个首都,约翰内斯堡是其中之一。
南非的首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官方的说法是根据1910年的“版本”。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有三个首都的国家。三个首都分别是比勒陀利亚(现改名为茨瓦内,Tshwane),开普敦,开普敦和布隆方丹,布隆方丹。
至于经济首都约翰内斯堡,下面的细节,现在来说说正确的首都。
为什么南非有三个首都?
一百年前,南非有四个国家(自由邦)。它们是开普共和国(首都开普敦)、纳塔尔共和国(首都德班)、德兰士瓦共和国(首都布勒托)和奥兰治共和国(首都布隆方丹)。
1910年,英国将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并入南非联邦。在决定南非联邦首都的位置时,各共和国都在相互竞争。最后达成妥协,以比勒陀利亚为行政首都,开普敦为立法首都,布隆方丹(bloemfontein)为司法首都。德班的其他地方得到了货物进出口的丰厚工作。结果是皆大欢喜。
1994年新南非建国后,沿袭了旧的传统。
比勒陀利亚,南非的行政首都
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Pretoria)位于东北部高原上的马加莱斯堡山谷(Magalesburg valley),横跨林波波河的支流阿皮斯河(Apis River)。海拔13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7℃。建于1855年,以布尔人领袖普里托里乌斯的名字命名。他的儿子马尔西劳斯是比勒陀利亚的创始人,城里有他们父子的雕像。1860年,它是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的首都。1900年,它被英国占领。1910年起成为白人种族主义者统治的南非联邦的行政首都(1961年改为南非共和国)。风景优美,被称为“花园城市”,街道两旁种植着薇菜,也被称为“薇菜城”。
比勒陀利亚是一座矿业城市,郊区有钻石、铂金、黄金、锡、铁、铬和煤矿开采中心。
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改名为茨瓦内(Tshwane)。
2005年3月7日,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的官员投票赞成将首都重新命名为茨瓦内。这意味着,一旦决定生效,这个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名字将从地图上消失。
这一决定是在南非国民大会控制的城市委员会特别会议上通过的。执行市长Smangaliso Mkhatshwa在会上说,“我们希望表明,南非将在新与旧、过去与未来之间划清界限。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表明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自由的时代已经开始。我们欢迎种族隔离的埋葬和民主的诞生。”
拥有200万人口的比勒陀利亚是南非的行政首都和政治中心。它是由白人殖民者于1855年建立的。比勒陀利亚的名字是以布尔人领袖普里托利斯的名字命名的。“tshwane”的意思是“我们都一样”,最早是由非洲的恩戈尼人命名的。
南非地名委员会将在今年10月的会议上批准更名决定,届时地图上的城市名称也将开始修改。
开普敦,南非的立法首都
开普敦是南非的立法首都,重要港口,也是好望角的省会。好望角北端的一个狭长地带,濒临大西洋的特布尔湾,南面切入印度洋。南非第二大城市,仅次于约翰内斯堡。始建于1652年,最初是东印度公司补给站的驻地。它是西欧殖民者在南部非洲建立的最早的据点,是南非的发源地。因此被誉为“南非的母亲城”,很多人都称她为“母亲城”。是荷兰和英国殖民者长期在非洲内陆扩张的基地。它现在是立法机关的所在地。
城市依山傍海,西郊濒临大西洋,南郊插入印度洋,是两大洋的交汇处。该市殖民时代的古建筑位于大广场附近。开普敦城堡建于1666年,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建筑。当年,它的大部分建筑材料来自荷兰,后来被用作总督官邸和政府办公室。它的宁静和美丽可以与旧金山媲美。这里属地中海气候,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到处绿草如茵,开普敦郊区是重要的葡萄酒产区。
布隆方丹,南非司法首都布隆方丹
布隆方丹,南非的司法首都,是南非的司法首都。它位于中央高原,是整个国家的地理中心。这里四面环山,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最初是一座堡垒,于1846年正式建成。现在它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布隆方丹”一词原意为“花的根”。这座城市山峦起伏,风景优美。
它是南非最高司法机关的所在地。其主要建筑有:市政厅、上诉法院、国家纪念馆、体育场和大教堂等。国家博物馆里有著名的恐龙化石。这座建于1848年的古堡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建筑。建于1849年的旧省议会,只有一个房间,现在是国家纪念建筑。国家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第二次南非战争中死去的妇女和儿童而建,纪念碑是南非著名历史人物的埋葬地。市内有奥兰治自由州立大学,建于1855年。
关于“经济之都约翰内斯堡”
提起南非,人们马上会想到约翰内斯堡。这个报纸覆盖率很高的地方虽然不是南非的首都,但却是南非最大的城市,是在南非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矿业巨头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因此,它也被称为南非的“经济首都”。当然,它是游客在南非必去的地方。在众多景点中,有一座淘金者的雕像,讲述了约翰内斯堡的故事。
约翰内斯堡面积约269平方公里,是南非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中心。约翰内斯堡拥有63万人口,其中一半以上是黑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金中心,被誉为“黄金之城”。1880年,它只是一个用两头奶牛的价值换来的农场。随着金矿的发现和开采,它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它于1928年建城。周围240公里范围内有几十个金矿。市内街道下有一条一英里多深的隧道,市内种族隔离和歧视现象严重。该市西南25公里处的索韦托是南非黑人最集中的隔离区。1976年,南非政权在这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索韦托大屠杀。